关于印发《北京市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专项工作意见》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和《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国科发计〔2012〕70号),推动“十二五”时期北京市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我们制定了《北京市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专项工作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二O一二年七月三十一日
北京市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专项工作意见
现代服务业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础上的服务产业。它既包括随着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态,也包括运用现代技术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和提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北京市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模式,成为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文化创新之城的关键,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全力打造“北京服务”、“北京创造”品牌,构建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双轮驱动”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为了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科技部《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推动“十二五”时期北京市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现提出《北京市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专项工作意见》。本工作意见实施期限为2012-2015年。
(一)北京市率先在全国建立了服务经济主导的产业结构,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的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北京经济新的增长点。2011年,北京市服务业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119.8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75.7%,基本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92.6亿元,金融业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55亿元,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30亿元;服务业增量达到1519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新增量1886.8亿元的80.5%;2011年,北京市现代服务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收入约29563.1亿元。
(二)北京市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2011年,北京市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932.5亿元,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5.8%;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分别为7.8万件和4.1万件,分别增长36.1%和22%;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1890.3亿元,占全国总额的40%,其中落地北京的技术合同成交额985亿元,比上年增长74.5%;全市技术交易额1267.8亿元,占技术合同成交额的67.1%。截至2011年底,北京地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286家,占全国的30%以上;累计认定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632家,企业研发机构262家。
(三)北京市持续引领全国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依托丰富的科技智力资源、全国领先的电子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优势,北京市现代服务业及其科技发展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日益突出。全国首个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区域落户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北京市加快推进了石景山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以及三网融合、云计算、电子商务等三个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实施了物联网、智能交通系统、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太阳能、轨道交通装备等六个示范应用工程。现代服务业的快速细分不断催生出新的服务业态和新的服务模式。在市场机制的推动下,现代服务业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呈现出专业化、国际化、数字化的特点和融合发展的态势。
(四)促进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的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北京市政府发布实施“十二五”时期科技北京发展建设规划、《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指导意见》、《北京市促进设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市科委制定了《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引导现代服务业各行业科技发展的方向,不断优化现代服务业创新环境。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北京市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践行“北京精神”,密切结合全球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战略任务,发挥现代服务业对实体经济的支撑引领作用,立足自身优势,服务全国市场,从用户端拉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以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为引擎,加快培育新业态,创新体制机制,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发展环境,打造“北京服务”、“北京创造”品牌,做强科技服务业,做大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兴服务业,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竞争力,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北京市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将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培育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制定政策引导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向,培育新业态,促进跨行业合作,扶持创业;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对接北京现代服务业供给能力与全国服务业市场,提升全市现代服务业总量。
2.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与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原则: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集成服务能力;加快重点领域的技术应用,通过产学研用合作,带动创新能力全面提升。
3.坚持扶优扶强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原则:既要注重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重点扶持经济效益高、具有领先优势和发展潜力的细分行业以及优秀企业;又要注重现代服务业的全面发展,建立相对完善的产业服务体系。
4.坚持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的原则:既要强调科技对文化产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全面提升文化科技创新能力;又要把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机遇,探索建立科技和文化融合路径,带动文化产业领域的科技创新。
(三)到2015年,将实现以下发展目标:
1.服务业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强,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8%以上,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53%左右,高技术产业、信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增加值总额超过3500亿元。
2.企业研发经费支出总额达到450亿元。技术交易额突破1800亿元,向全国辐射与扩散能力显著提高。每万人发明专利申请数(件)超过22件,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达到8件。
3.支持建设一批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扶持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4.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突破和应用一批关键技术,探索一系列新型商业模式,拥有一批核心知识产权,培育一批知名企业和品牌,推出一批创新型产品和服务,培养集聚一批高端创新型人才和专业化人才,支持一批北京市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基地,形成一批北京市现代服务业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一批示范试点工程。
5.现代服务业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不断提高,品牌效应不断彰显,空间布局不断优化。进一步增强现代服务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柱地位,把北京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科技服务中心。
结合北京市现代服务业的特点和优势,将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兴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等三大领域,强化科技创新在科技服务业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兴服务业中的引领性作用,在生产性服务业中的支撑性作用。
(一)依托特色优势,做强科技服务业
围绕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辐射发展等创新链,加快落实《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结合企业技术创新和公共科技服务需求,大力发展研发服务、设计服务、工程技术服务和科技中介服务,提高科技服务能力,促进科技服务产业化。
1.推动研发服务业领先化发展。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促进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全过程融合,组织实施研发服务类项目,推动由技术驱动向需求驱动转型。发挥技术研发创新平台作用,支持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通过产学研用合作等方式攻克关键技术、开展技术集成,提升研发服务水平。
2.推动设计服务业规模化发展。全面落实《北京市促进设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全面推进北京设计产业发展的工作方案》,加快实施首都设计产业提升计划,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动漫设计、环境设计等行业,扩大产业规模,全面推进“设计之都”建设,提升“北京设计”的国际影响力。
3.推动工程技术服务业高端化发展。探索以关键技术、核心装备和前端设计为依托的工程技术服务业集成化发展模式,鼓励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开展工程总包和系统成套技术研发,促进从提供产品向提供工程整体解决方案转变。鼓励工程技术服务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和上市等途径做强做大。
4.推动科技中介服务业专业化发展。发挥技术转移、科技孵化、咨询服务、检验测试等科技中介力量,推进科技咨询、知识产权服务、技术集成与中试、标准服务等机构发展,促进专业服务贯穿科技创新全过程。
(二)加强服务模式创新,做大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兴服务业
以云计算、物联网为重点,加强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的融合应用,大力开展服务模式创新,积极发展科技文化融合、社会化公共服务、新兴消费服务,增加产业竞争力,提升产业规模。
1.推动科技文化融合发展。深入了解文化科技需求,全方位、多渠道推动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发展;积极培育创意产业等科技与文化紧密结合的服务业态,促进科技文化融合产业的聚集;积极探索以科技创新推动文化发展的工作模式,支持开展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和传播手段。
2.推动社会化公共服务全面发展。加强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在健康服务、教育、社会保障、城市公共安全等社会化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支持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应用,创新服务模式,形成城市应急、安检、储备物资等物联网典型应用解决方案,提升社会化公共服务水平。
3.推动新兴消费服务快速发展。重点围绕数字社区(家庭)服务、移动生活服务、智能家庭应用服务、空间位置综合信息服务等数字生活服务领域,加强信息网络技术推广与新模式研究,引领新兴数字生活消费服务产业快速发展。
(三)加强新技术集成应用,优化生产性服务业
围绕生产性服务业共性需求及关键环节,加强信息网络技术的融合应用,推动制造业向制造服务化转变,大力改造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推进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现代物流等发展,提升服务效率,增加服务附加值。
1.创新发展金融服务业。加快推进金融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提升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积极培育第三方支付、电子银行等新兴业态发展。
2.培育壮大商务服务业。提高传统优势行业的电子商务应用水平,鼓励和扶持移动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发展;搭建商务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培育一批本土高端商务服务品牌,形成功能完善、服务规范、与国际接轨的商务服务体系。
3.优化提升现代物流业。加快物流基础设施与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广泛推动物联网、车联网等技术的应用,提高现代物流的信息化普及程度和集成化管理水平,提供高附加值的物流服务和综合性解决方案。
以提高现代服务业创新能力为目的,健全科技发展支撑体系,推动技术、模式、管理、组织创新,持续开展理论、政策、创新路径研究,逐步提高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能力。
1.加强技术支撑体系建设。面向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重点方向和共性问题,开展共性技术工程化和集成化应用研究,支持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公共服务平台等的建设,为现代服务业领域的科技创新提供支持;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创新创业服务载体建设;发挥首都科技服务业协会等行业组织的作用,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信息咨询、投融资、人力资源等服务,指导企业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从源头上维护公平竞争环境;逐步完善覆盖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全过程的金融服务体系。
2.加强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实施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及产品突破工程(4G工程),培育基于4G技术的新型应用服务与产业;实施北京高端数控装备产业技术跨越发展工程(精机工程),提高相关行业的关键技术与新产品的研发能力;加快实施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G20工程),搭建医药创新支撑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设北京国家级生物医药孵化和产业化基地。推进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空间信息等技术在快递物流、医疗健康等领域的集成与应用;推进数字内容版权保护、存储、分发及传输等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加强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城市安全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和应用,提高核电领域工程设计和技术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国家城市安全生产研发服务平台、新一代平安城市建设运维保障及公共安全平台、首都食品安全科技检测服务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3.加快完善产学研用合作与技术转移机制。采取积极措施激励各类创新主体开展集成创新和模式创新,鼓励现代服务业领域的科研成果和专利在北京落地转化,提升全市现代服务业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实施《技术转移服务规范》,进一步推进技术市场、创新驿站、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等建设,重点建设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中意技术转移中心等;重点推进设计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大力推进中国设计交易市场建设。
4.积极培育新兴业态、做强服务业品牌。做强“北京服务”和“北京创造”品牌,重点发展由科技进步催生的新兴业态和从制造业分离的服务业态,以新技术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水平。鼓励面向全球市场的软件服务外包、生物技术研发外包等先进服务贸易,建设国际研发转移交付平台,提升北京品牌的国际影响力;依托北京市节能低碳发展创新平台建设,积极鼓励节能服务公司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鼓励提供合同能源管理服务的企业积极参与政府采购,以融资促进的方式拓展市场,形成标准,树立品牌;加快第三方支付的专业化发展,加快推进产业价值链协同电子商务开放服务等平台建设;积极培育科研仪器设备租赁等科技服务新兴业态。
以促进企业快速发展为目的,推动企业依托科技创新、模式创新拓展新兴领域,实现专业化发展,进一步树立品牌,通过产业技术联盟等整合优质资源,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1.支持重点企业发展壮大,形成创新发展动力源。支持一批具备一定规模、自主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重点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模式创新和新技术的应用快速发展,促进重点企业由提供产品向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和集成服务转变,将其培育成为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品牌企业。加快实施工程技术服务百强企业培育计划、研发服务企业培育计划、设计百强企业计划,完善生物医药研发服务业企业库,带动重点细分行业创新发展。
2.扶持全产业链中小企业的发展,提升创业活力。扶持创新型人才在数字出版、研发服务、数字医疗和健康管理等新兴领域开展创业,培育中小企业和高成长企业,提升创业活力。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应用与创新发展,形成围绕在重点企业上下游环节、相对完善的产业链。
3.支持产业联盟建设,提高产业竞争力。鼓励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产业链为基础组建产业技术联盟、知识产权联盟等新型产业组织,充分发挥其在推进技术创新、标准制定、成果转化、交流合作等方面的作用,整合国内外产业链发展要素,提高产业竞争力。
以集群化发展为目的,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围绕重点领域形成贯穿产业链上下游的产业集群,加快形成优势互补的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格局。
1.加快推进技术转移集聚区的建设,打造技术转移标志性核心区。集聚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技术转移机构,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技术交易中心和区域合作中心,充分利用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北京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等重要会展活动,突出技术转移功能,体现示范效应。
2.推动一批科技文化融合发展集聚区建设。推进中国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区、国家动漫游戏产业基地、大兴区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北京设计创意产业基地等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强文化产业的科技内涵,完善服务功能,促进科技与文化相结合的重大项目落地北京。
3.推动一批北京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推进北京科技成果转化(密云)示范基地、未来科技城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大兴区农业成果转化基地等一批成果转化基地建设;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孵育基地建设,完善科技孵化服务体系,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源头企业;推进国家集成电路设计北京产业化基地、国家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北京)基地、北京中关村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北京纳米科技产业园等一批产业化基地建设。
以树立科技发展标杆为目的,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广先进模式,扩大优势领域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北京市在国家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1.积极推动财政部等四部委与北京市联合开展的中关村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工作。加强对示范企业、示范机构和示范基地的支持,逐步建立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有效机制,进一步探索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推动北京服务经济做大做强。
2.积极推进石景山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建设。把握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建设的重要契机,支持现代服务业综合体、商务楼宇等新兴功能载体建设,完善交易市场、投融资平台等专业服务平台,创新服务业管理体制与工作机制,加大政策扶持、资源统筹力度,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3.加快建设中关村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深入贯彻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以海淀园为核心建设软件、网络和计算机服务业示范基地,打造石景山园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雍和园新闻出版与版权交易示范基地、德胜园创意设计产业示范基地,成为科技和文化融合创新能力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全国文化产业发展标杆。
1.发挥北京市人民政府与相关部委建立的部市工作会商制度的优势,加强与国家相关部委沟通,密切衔接国家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部署,争取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和资金在北京落地。
2.北京市相关委办局联合部署,共同研究制定北京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的相关政策,形成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工作体系;支持有条件的区县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势领域,加快形成互通互动的工作机制。
1.进一步争取国家各项扶持政策、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政策的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现代服务业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等认定,鼓励符合条件的技术、产品、服务申请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技术新产品(服务)认定,享受相关政策。
2.鼓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联合申请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科技计划项目;鼓励符合条件的机构申请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等;对于承担国家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重大项目的企业和机构给予优先支持。
3.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试点,引导有产学研实体背景的社会资本共同成立创投引导子基金;鼓励符合条件的机构申请北京市现代服务业领域重大项目、北京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等;鼓励符合条件的机构申请北京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资金、北京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等的支持。
1.积极培育市场,支持商业模式创新和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创新消费模式,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合同能源管理、新能源汽车租赁等新型商业模式。完善新能源汽车的项目和产品准入标准。
2.发挥政府采购培育现代服务市场的作用。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优化内部业务流程,采购外包服务。
3.依托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京港洽谈会等平台,加大现代服务业各类成果的市场推广力度,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国内市场。
1.依托国家“千人计划”、“海聚工程”、“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科技新星计划、“高聚工程”等人才计划,围绕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重点领域绘制世界人才地图,采用定向引入、团队整体引入等多种方式,吸引和集聚一批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创新人才。
2.创新现代服务业科技人才的培养模式,引导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建设若干科技人才培养基地,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产业技术联盟联合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的科技创新能力。
3.推进建设技术经纪人、创业导师、天使投资人等现代服务业创新型人才资源库。
1.加强领域国际间合作,推动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北京农业科技城国际合作交流平台等一批平台的建设,积极组织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展交流促进活动。
2.引进国外知名企业、机构和高端人才,吸取先进的管理经验,提升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的管理能力;支持本土吸引外资、拓展海外市场和开展对外合作,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六)加强监督、统计监测和宣传工作
1.加强对重点工程实施、尤其是示范试点工作的绩效评估,加大对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的监督考核力度,严格按照国家和北京市预算、财务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
2.加快研究科技支撑现代服务业的统计指标体系,加快研究现代服务业企业盈利模式,推进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最佳实践案例、科技资源等知识库建设。
3.加强对北京市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的宣传,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增强对典型案例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认知度。